教师是一个养心又养命的职业。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教师的福利待遇得到很大提升,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却未能达到理想效果,较普通中学的老师来说,中职老师由于面对的学生生源质量不高,职业倦怠感更加明显。本文主要从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着手,引出职业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结合认知行为理论探究提升职业幸福感策略。
一、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职业角色,往往承受着比别人更多的内心惊动和不安。教师不仅承担着大量的脑力劳动,还要负责协调与学生、与家长、与学校以及与自身家庭等各方面的关系,使得他们成为心理问题多发人群。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之前颁布的数据显示,有51.23%的老师存在心理问题,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受当前教育制度改革、学生生源质量以及社会认同感低下等因素影响,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更加明显,心理偏差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人际关系不和谐、职业认同感低下等。面对这些心理偏差问题,大部分老师都能有效应对和及时化解,但仍有不少老师不能做到有效调适,心理健康水平低下,这无疑直接影响了中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具体表现
(一)享受职业
职业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充实自己的晋级途径。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教师,把教育当作生活享受,每天与学生在一起,通过传道受业解惑,你会收获满满的充实感,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更是一种无言的幸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培养超过自己的学生”。
(二)赢得尊严
中职教师的地位越来越高,其幸福建立在中职生的成长和进步上。当教师看到自己的学生成长成才,为社会服务,就会体验到职业的最大幸福,内心就会充满很深的自豪感和尊严感。
(三)学生爱戴
得到学生的爱戴是一种幸福,当你看到你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向你送来爱的问候时,你会觉得曾经的一切都是多么值得,学生的爱戴不仅是对你教学的认可,更是对教育的爱的传递。老师只有内心充满爱,才会教出会爱的学生,才会收获更多幸福的爱。
(四)超越自己
教师要想收获幸福需要具备良好的心境,常怀一颗“仁心”,思想上不断超越自己。中职教师,他们的使命是不仅传授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学会包扎修复学生曾经受伤的心灵,这些学生的中考成绩可能大都不太理想,但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雕塑的艺术品,具有可塑性,作为老师应该用你的包容心去宽恕原谅他们,转变之前的固化思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三、从认知角度提升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会影响到行为的结果,遇到相同的事情,由于每个人的信念不同,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行为结果,一般情况下通过改变人的信念(认知),让人对自己之前的错误认知有了正确认识,最后愿意通过行为改变它。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其职业幸福感。工作中的忙碌与沉重压力常常压得部分中职老师喘不过气来,“职业倦怠”在教师队伍中就产生了,心理偏差问题日趋呈现。要想改变这些现状,教师必须改变认知,调整心态,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观。老师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常怀“宽恕之心”,对待有问题的学生不妨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下,应看到,他们或许文化课成绩不好,但专业技能课却很优秀;他们或许行为偏差,但充满朝气与活力;他们或许纪律涣散,但动手操作能力强。
“爱”是最高境界的教育,作为老师应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不应动不动就向犯错的他们“发怒”。人无完人,中职教师更应抛开对学生首因效应的影响,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换个角度看待他们。“手臂理论”使我们懂得受教育者能接受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适度”,做到点到为止。当一个教师有了职业倦怠他会慢慢的失去对教育的热情,伴随心理偏差难免在教育的道路上会出现问题,学会“转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重拾生命的激情。
保持健康心态,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必要属性,只有自身幸福,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幸福其实是一种心态。作为老师,只要我们永葆健康心态,善于调适自己,幸福感就会悄然于心。